close

前情提要:
歐凱特在他個版上PO了某個具有情緒週期的文章。
一時手癢回了下述文字。
=======
先擁有,再放下。
不為擁有而擁有,不為放下而放下;
應該擁有時擁有,應該放下時放下;
於放下時是擁有,於擁有時是放下。
以上,我個人觀點。
=======
於是有人問我「應該」與「隨緣」的差異...

sxxxxxxxx0:那麼如何判斷什麼時候是應該呢?!
sxxxxxxxx0:我常在想隨緣這兩個字~講來很輕鬆..但該隨什麼緣呢 ?


想了一下,覺得「應該」不容易定義。
因為問一個沒談過戀愛的人什麼時候應該「擁有」,
我想是一種問道於盲的情況;
畢竟感情是最容易弄不清「應該」與否問題的情境。
很多時候,我意識到我自己的時候,那個moment,
都是到了第三階段的部分了。
因此我想我的人生有一點跳關,
總跳走了感情方面的「應該擁有時擁有」的那個關卡;
有些時候,那讓我不自在。

於是我也看到了隨緣與自在的定義問題。於是我回應:
一樓的問題,我不確定怎麼回答,因為這答案因人而異;
而我自己在這部分也常處於跳關的狀態,囧。
不過隨緣對我來說是自在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
只要自在的話,那就是處於隨緣狀態了。
隨緣的定義對我是一種狀態,而非去執行一種決定或意願的過程。


寫下那些文字的當時,其實我想到了熱力學;
如果心靈狀態的變化可以用熱力學來詮釋的話,
那它這些眾多變化過程也都會是某些熱力學過程的case。
隨緣則成為了其中的一種狀態,
而它會受狀態參數所控制,
如同時空的尺度、能量的盈衰、環境的嚴寒與酷熱;
當然還有亂度,心靈上的亂度。

如果我們想知道任一環境邊界條件下的隨緣狀態;
微觀來說,我們當然可以計算
計算每個粒子,每個人事物在我們的人生軌跡裡
所劃下的刻痕,碰撞的種種。
然後去思考這些細微的反應,如何在巨觀尺度下去彰顯它們的價值。
然後我們估計,估計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
那是二十世紀初發展出來的架構,我相信它,但有時總懶得去算。

我身上淌著的信念比較接近於流傳在十九世紀的熱力學古老巨觀系統;
它說:如果我們慢下來,慢下來讓每一份我們做的功都不浪費,
則我們的每一個人生熱力學過程都將在心靈上成為可逆,
在那樣的情況下,即便我們會因著周遭的變化而隨之混亂,
我們的混亂也都有了定義。

那定義亂度了寧靜,也寧靜了亂度;
於是我們達到自在,
於是我也知道我在隨緣,
那就是隨緣;
以熱力學來說,那是一種準平衡態,
永遠無法達到平衡,卻又時時平衡
的準寧靜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O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