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2008年那次的歐洲科博館之旅後,我曾受中學國文老師之邀返回母校,與學弟妹分享經歷。在結束時,被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學姐,妳是如何來計劃行程的?」,當時我興高采烈、欲罷不能地開始說起在出發前怎麼尋找科博館的經驗及途徑。但下課後,另一個學弟來找我聊聊時,無心說了一句話:「我以為學姊是去流浪的說。」言下之意似乎是,他沒想到我是如此「有計畫」。很明顯地,在高中生,或一般人對於「流浪」的觀感,比較接近放空、漫無目的之類的狀態。
於是這讓我開始思索起「流浪」的定義。走在那些國家中,看著經過身旁的人事跟景物,我從未覺得我不是在流浪;因為那畢竟不是我所熟悉的地方,不是我能夠自在的環境。所以,我在流浪,一直都是。但若真的這樣說來,或許我一輩子都只會流浪,因為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歸航的港灣,在心上的那種,並不是那麼容易。
學弟的問題對我而言,這時就變成了「有目的性」的流浪跟「沒有目的性」的流浪,究竟有何差別?
目前分類:博物館日誌 (24)
- Aug 06 Mon 2012 13:07
2008--藉口--關於流浪
- Aug 21 Sun 2011 15:21
水俣・明治大學展參觀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