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網路文章《智者的四句箴言》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沈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
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
歐貓曰:要怎麼把自己當成自己?
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想成為誰的話。
還是,其實根本誰都不是,只是存在罷了。
(自我對曰:不是「不會是」而是「不是」)
就像一塊堅石隨著世界轉動,不斷改變形狀與位置,
卻始終無法說出自己的渴望,因為
(自我對曰:不是「不願」而是「沒有能力」)
它沒有心。
空虛,是因為在某個領域中,遍尋不著一點渴望;
(自我對曰:不是「渴望的事物」而是「渴望本身」)
所以只得盲目渴求著渴望,在空虛裡重複繁衍空虛。
但若真的空白,又怎還會厭惡空白?
就像石頭從不憎恨自己是石頭。
應該還有哪裡沒想通?
(自我對曰:所以應該不是這樣。)
老王對曰:把自己當成自己,在我看來是:
『你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喜歡的自己。』
前提是你必須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真正確切地去實行這件事時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
因為那代表著你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欺騙自己。
可是在現實中,我們都有著某些自己不願承認的部分,
「強迫自己去正視自己的錯誤跟傷口」
往往就是大多數人的這種部分。
有些事情,誠實面對不一定有好處,
轉身離開也不一定容易或簡單,
但是躲開的接觸傷害總是會變少,
所以大家都會這麼做。
可惜移動時,視力就會變差,
站著不動檢視自己會有的滿目瘡痍,是只有蠢蛋才會做的事;
但這樣其實看得最清楚。
當你看清自己,你才有可能成為自己。
石頭沒有心,但它存在那裡,用著再規律不過的自然法則運動著,
它比任何人都更知道他要前進的方向;
它就是石頭,它就是自己,
它不需要認識自己就已經成為自己了。
只有人才需要認識自己,因為只有人會欺騙自己。
歐貓:但如果對某些人來說,他其實沒有所謂的「自己」呢?
那要如何看清一個其實不存在,或是微弱地可以的東西?
也許你會說,即使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但只要做了選擇,就是自己存在的証明。
但有的時候,就是選擇這個不可不做的行為,
反而成為否定自己存在的根源。
因為就是因為沒有存在的支持,才要強迫自己做選擇...
雖然說這也沒什麼不好,是一種意志力的表現;
但沒有扎根的浮萍,即使有能力選擇向東,其實也跟向西沒有兩樣,
其實也跟向北沒有兩樣,其實也跟向南沒有兩樣,
其實也跟沉沒沒有兩樣。
不,你會說苟延殘喘比較好,畢竟哀莫大於心死,呵~
石頭那樣很好,它真幸福;不過我想它也不覺得自己幸福吧。
沒有自己的人要怎麼欺騙自己?
還是說,其實沒有自己也是在欺騙自己?
老王: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所以才要找尋自己;
還沒找到之前,我們都可以懷疑有沒有所謂真正的自己,這是合理的。
然而,這跟討論上帝的存有問題一樣,是沒有固定答案的;
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在我修宗教哲學時,從圖書館借過一本討論上帝存有的小書,
它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不想去了解是否我會相信,但我卻是為了要了解才相信的;
因為我相信----除非我相信,否則我無法了解.....」
~by St. Anselm 《對白集》
找尋任何一樣看起來可能不存在的東西所需要的信念,其實都是這樣,
因為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證明給別人看它是真實存在的。
即使我們證明了自己的存有,那與別人所謂的自己,仍會隨人不同;
我們無法證明他人自我的存有性,因為它只存在於那個人的心中,
是一種屬於自由心證的問題。
然而相信有這樣的存在,我們才能討論這樣的問題。
人永遠不會在一開始時就真的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
所以在這一瞬間,的確如你所說的,往哪個方向走都一樣。
然而在我們行走的途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經歷跟磨練,
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會遇到失敗挫折成就與喜樂,
夾雜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跟愉悅中,我們會開始發現自己。
然而,這樣的過程會過去,會成為容易遺忘的記憶;
就如同單單只坐在古電課堂上,我不一定就能把公式融會貫通orz。
人只有不斷地反芻這些過程,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反思,
經過沉澱與萃煉之後,領悟到的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自己。
回過頭一直凝視著這樣的痛苦與喜樂是辛苦的。
所以有時我們會抄近路,聽從別人的價值與判斷;
就好像寫作業時要看解答一樣。
這樣不一定不好,別人的想法有時也會有參考的價值,
然而這時我們必須擔負欺騙的風險;
我們在欺騙我們自己,欺騙自己說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而遺忘了我們的經歷與過程。
可是尋找自己本身就只是一種過程的萃煉,
必須得從我們自己經歷中的過程找尋才有意義;
經歷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 Nov 07 Mon 2005 00:45
關於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